作为女性到底是该追求自我价值,还是牺牲自己,担负起养育弟弟的责任呢?
安然说:“可我的人生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啊!”
弟弟回答:“可我的生命只剩你一个了!”
一面想要追求自己的独立生活,一面却要面临6岁弟弟这个“累赘”。
姑妈说:“我是姐姐,从出生那一天就是。”
但姑妈又说:“套娃不必非得装在同一个套子里,自己的路自己走”。

张子枫饰演的安然,面对这样的人生困境时的抉择,又何尝不是现实中很多人的困境呢?
4月2日,《我的姐姐》如期上映。

电影从预售时,就收获了极大的关注度,上映前的宣传已经赚足了观众们的好奇心,上映前预测票房4.3-5亿元。
上映2天,票房过2亿,4天,票房已经突破4亿,打破中国影视春节档人次和票房纪录,有大火之势头。
根据真实的事件改编,又是“国民妹妹”张子枫的电影女主首秀,“姐弟情谊”也时不时地触动观众的心弦。
而同时导演殷若昕和编剧游晓颖的野心也在女主的人生困境中层层展开,将残酷的现实写进电影,又折射回现实,让观众感动。

生活是最好的电影,好的电影也是来自于生活的。
《我的姐姐》将细腻平实的生活和剧本的故事冲突揉合的天衣无缝,抓住了人物最脆弱和最愤怒两个极端,也挑动着观众的心理极限。
电影的镜头处理也很用心,全程近距离拍摄演员的上半身,给人压迫的感觉,尤其是女主张子枫的眼神和哭戏,真是戳中人心。

不仅放大了演员的演技,同时,也将弟弟的温和释放出来,柔化了电影的压迫感,给观众亲近感和生活感。
我是姐姐,就要承担所有的责任吗?
没有人是天生冷漠,也没有人不渴望温暖,只可惜我天生是姐姐
电影一开始的车祸、葬礼,别致、凌乱而又真实,充满生活气息的家庭相处方式,平凡而现实。

电影的前半段,张子枫饰演的姐姐安然,隔着屏幕都能让观众感觉到冷,冷漠地对待所有的亲人,抿紧嘴巴一言不发低头烧纸,一声不吭地裹紧自己的身上的衣服,喜欢一个人干完所有的事情,不喜欢给别人添麻烦。

安然对生活的冷漠,却唯独对自己的梦想充满了热爱。
但是,没有人是天生的冷漠,没有人不渴望温暖。
随着故事的发展,导演和编剧为观众揭开了安然冷漠性格的由来。
原来,安然小时候也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小女孩,喜欢穿裙子,喜欢打扮。

但安然却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因为父母却十分想要一个男孩,在那个计划生育的时代,安然父母伪造证据证明安然是一个瘸子,不能正常行走,从而如愿要了二胎。
安然的父母或许从来没有想过,就是一个看似简单的谎言,却为安然留下了难以治愈的伤害,也这是这个弟弟的出现,变相的剥夺了安然的求学之梦。

而影片看似是弟弟依靠姐姐,成为姐姐的“累赘”,但其实是一场温柔又坚定的双向治愈。
弟弟的单纯和纯真,向姐姐毫无保留地奔去,而姐姐安然也在与弟弟的慢慢相处之后,重新找到了家人的命运相依与牵绊,卸下了一身盔甲,拥抱住最真实的自我。

双向治愈,重新审视中国式家庭关系中的姐弟关系
影片中,弟弟和姐姐安然并不熟悉,甚至安然会觉得是弟弟阻碍了自己的人生。
原本安然已经计划好要去北京读研究生,实现她当年想当医生的梦想,却因为弟弟的到来,打断了所有的节奏,让生活走向了另一个方向。
影片前半段,安然和弟弟的相处明显是互不接受。
弟弟阻止姐姐卖房,向安然吐口水,弟弟把姐姐的床单弄脏,还会故意给姐姐捣乱,像两只真气不和的小兽在做着小斗争。

这一段段简单的情节,却像细雨一样互相浸润着姐弟俩的内心,也让观众一步步地被感动。
弟弟对姐姐的感情深厚应该是源自于崇拜和依恋。
医院里,姐姐专业的对待突发疾病的病人,熟练镇定得给病人扎针,抿紧嘴唇给病人拿药,一下一下把病情稳定住了。那一刻,弟弟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而姐姐对弟弟呢,应该是一种家人的陪伴和责任。

姐姐会教弟弟用快递、穿袜子,出门前会嘱咐弟弟不要动电器……
弟弟趴在桌子上睡着了,姐姐看着眼前的弟弟,轻轻地抚摸弟弟的眉毛,又摸了摸自己的眉毛,是亲人才有的依恋和陪伴。
安然从上大学就一个人,即使是之前小时候,也难和父母关系这么近,男朋友陪了她很久,但是也不懂她。
弟弟的出现,让她对亲人和家庭有了一份羁绊,即使出去和男朋友父母吃饭也要带一份晚饭回家。

羁绊也是双向的。小孩子的纯真又有多少人能抗拒的了呢?
弟弟找不到姐姐的时候会哭得很伤心,弟弟也知道自己对于姐姐是个麻烦,但是小孩子还是会一如既往地付出。

“会关心姐姐,会说自己少吃饭,不吃肉包子,听姐姐的话”,只为了不让姐姐把自己送走。
这种纯粹的付出和宽容慢慢融化安然冰封的心。
“被表哥当沙包,被姑父偷看洗澡。”

这句台词让人印象深刻,安然的成长并没有一帆风顺,姑妈的处境也十分尴尬。
这也理解了,为何安然对姑妈一直有一种戒备和隔阂。

结尾时,安然和姑妈吃西瓜,姑妈还是会把西瓜心掏出来给安然,姑妈和安然说起原来的往事。
原来,姑妈也是惊艳了时光,迫于无奈,被家庭紧紧束缚。喜欢俄语,考上了西师俄语系却要把机会让给考上中专的弟弟,想下海经商却被叫回来看弟弟的孩子。

姑妈拿起套娃喃喃自语几句俄语,自然又沉迷,安然听到这些话以后,释怀了。
原来,父亲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家庭中,错不能全怪父亲,安然用尽全力跑向寺院,烧起祈福香,安然终于卸下了一个沉重包袱。
那一刻,安然救赎了自己。
安然也是有血有肉的女孩,她开始全部去拥抱弟弟,给弟弟洗澡,一起做肉包子。
弟弟也看穿了姐姐的心思,弟弟明明知道和姐姐相处的快乐时光是有限的,还高高兴兴地和姐姐相处每一天。

弟弟在确认姐姐真的很想去北京读研究生后,懂事地选择了被领养。
那一句“我只有你了,姐姐”,成为很多观众的泪点。
怎么会有这么听话的弟弟呢,明明他也是一个孩子啊,他明明也很想妈妈。

弟弟看见爸爸妈妈的墓碑的时候,那一刻并不懂什么是真正的死别。
只是说了一句,“爸爸妈妈以后住在这里,这么小。”
偶然看到爸爸的车时,哭着喊着都要追上那辆爸爸的车。想象一下,如果那个时候弟弟追上那辆车看到了爸爸和妈妈,弟弟又会不会把所有的委屈痛苦表现出来呢。
电影的主线就是弟弟的安置去向,电影的原名叫《踢皮球》,弟弟就像一只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被姑妈,被舅舅,然后又是被姐姐。

电影最后,姐姐安然把弟弟从领养家庭接了出来。
不知道去哪里的时候,弟弟突然抬头说了句,“姐姐,踢球吗?”弟弟用他的方式一点一点治愈了姐姐,姐姐也一点一点成为了弟弟的依靠。
其中,有很多的感人细节很加分。
弟弟努力想让姐姐喜欢上自己,从淘气不懂事到快速成长。
当领养家庭真正来的时候,姐姐高兴不起来,在一旁尴尬笑着,领养家庭问弟弟,“愿不愿意去他们家小院子里踢球玩”。
弟弟回过头来一脸笑容问姐姐“姐姐,我们可以一起去院子里踢球吗?
送走了领养家庭后,姐姐心中十分复杂,一言不发抿着嘴刷碗,弟弟为了哄姐姐开心,在姐姐面前系鞋带,姐姐却一把扔掉了鞋子,这一幕让无数观众心酸。

直击现实,从重男轻女到二胎家庭,面临这些困境时,应该如何抉择?
“ 我们的爸爸好像不是一个人,我和你也不是一个人"。
这句话,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同样都是亲生孩子,父母的区别对待,让孩子的内心会产生不同的影子。
好的影片不仅局限于让观众落泪,而是让观众感动的同时反思。
导演和编剧的野心,让观众直面当下社会重男轻女思想的现实,二胎家庭中现实问题,希望引起观众对这些问题的思辨。

电影中的姑妈和她弟弟,安然和弟弟,还有那个子痫孕妇。
因为要二胎,而对另一个孩子造成的伤害依然存在,在传统思想下,一般男性家庭成员受到家族的偏爱,女性家庭成员的付出还常被视为理所当然。

虽然是三个女性处于不同年代,但“重男轻女”的影响依然存在,让女儿无条件成全儿子,这种畸形的爱毁坏了多少的孩子,为了儿子牺牲姐姐的梦想,为了生儿子付出生命……
姐姐安然、姑妈的牺牲、孕妇付出生命也要生儿子都被当成理所应当。
安然有自己的想法,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反抗。
姑妈为了家人选择牺牲自己,守护家人,一味的付出,让她早已失去了反抗精神,是无数我们母辈的缩影。
安然在高考时候被父母偷偷改志愿,将北京医学院的临床专业的志愿,被父母偷偷改成川北的护理系。
安然疯狂地努力,渴望被认同,只为证明自己是女儿也可以很优秀,但是又被完完全全否定,想要得到一句“我的女儿很不错”,真的不容易。

安然渴望温暖,但是不属于自己的温暖丝毫不要,五年的男朋友不懂安然,安然果断选择分手。“他想要吃麻辣烫,可我想去大海冲个浪”,放下了当时已经唾手可得的温暖。
终止这种坏行为,打消这种老旧腐朽的思想桎梏。人生而平等,好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而不好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愈。
现实虽然很残酷,也无法尽如人意,但电影给了观众治愈与共情。
家人有时或许是”累赘”,但是也是依靠,是一种建立在血浓于水、日常相处之上的爱与理解,虽然偶尔撕扯但难以割裂。

也许有过争执或对立,但始终无法割裂亲情纽带。
影片细腻刻画出中国式家庭亲情的复杂与张力,表达了家人在相处之下彼此去理解和共情的情感内核,是一种女性力量的崛起与抗争。
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社会的进步,让更多女性重新找到了打破传统思想桎梏的勇气。
忠于本心,勇敢追求自我价值,不做无畏的牺牲和付出,但也不会抛弃家人的责任。
作者:Titi 编审:光影于我
END
本文为作者原创文章,抄袭必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图片来自网络,若侵联删。
了解更多明星娱乐八卦、经典影视剧背后的故事,欢迎关注@光影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