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后的一天,中国驻朝鲜大使馆内,刘松林在毛岸英墓前放声哭泣,长跪不起。
中国驻朝鲜大使馆,坐落于平壤市牡丹峰区凯旋门大街长村洞。
当年,毛岸英阵亡后被临时安葬于他的牺牲地大榆洞山上。直到1955年的秋季,桧仓郡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初步建成,于是毛岸英之墓被迁移至陵园内。
一代英才陨落,松林成遗孀
1950年10月8日,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在召开两次研究“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现今面临的严重局势以及是否要出兵援朝这一问题”的紧张会议后,最终中国做出决定,响应朝鲜政府的请求,“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迅速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
1950年10月14日,这天夜里毛岸英回家看望妻子刘松林,却不知,这一看就是诀别。
“我明天就要走了。”
刘松林问:“你要到什么地方去呢?”
毛岸英反问道:“有个朝鲜半岛,你知道不知道?”
“知道,那儿正打仗。怎么?你!”刘松林心里隐隐有种不好的预感,猛地一愣。
毛岸英没有直说,怕她担心,笑着说道“我这是在考你时政哩!”
1950年10月15日清晨,夫妻二人分别。
1950年10月19日,毛岸英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先锋部队跨过鸭绿江,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担任俄语翻译兼机要秘书。
就这样,1950年10月25日,彭德怀带领志愿军打响了驻军朝鲜后的第一仗。而毛岸英所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美军部队重要的轰炸目标。
1951年11月25日,是入朝志愿军吹响第二次战役号角的第二天。这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志愿军机关人员就按照相关防空规定:除值班人员外,所有人都进入防空洞,值班人员在听到空袭警报后再进防空洞。
11时,空中三架美军B-29轰炸机从远处飞来。此时毛岸英同志正埋头处理电报,警卫员立即将他拉进了防空洞。
眼见敌机空袭后飞走了,着急处理事务的毛岸英和作战参谋高瑞欣赶紧从防空洞里跑出来到作战室里处理电报,他们还有好多工作要处理,只为今天晚上即将发起的第二次战役做好充足的准备。
出人意料的灾祸就此降临。
刚刚飞走的美军轰炸机居然原路返回了!只见那天空中的几架飞机掉过头来,像是捕捉猎物的秃鹰,直奔猎物,向着志愿军总部所驻地的小山村俯冲而下,倾泄着那万恶的汽油弹。
刹那间,火光漫天。
毛岸英,年仅二十八岁。当人们从火堆中找到毛岸英时,能够象征他身份的只有一块烧焦发黑的手表,他整个身体被木头压在下面,动弹不得,身体烧焦,面目全非,纵使彭德怀紧急叫人来救治,也是为时晚矣。
一代英才就此陨落。
彭德怀亲拟电报发送给毛泽东,告诉他这令人悲痛的消息,电报上仅仅三十余字,彭德怀却足足花费了一个多小时。
等毛泽东办完公事收到电报,埋头看了足足有三四分钟。当他抬起头颅,脸色已十分难看。他强忍伤痛向叶子龙摆了摆手。
对于已故的儿子,毛泽东更担心长媳刘松林。
松林数年知夫亡,悲痛欲绝
对于毛岸英的死讯,毛泽东未敢坦言告知其妻刘松林。
毛岸英和刘松林的爱情在当时可谓是一段佳话,两人的感情非常好,令旁人羡煞不已。
毛岸英24岁回到延安,也算是当时的大龄青年了。在延安,毛岸英遇到了当时未满十八岁的烈士刘谦初的女儿刘松林。两人相识,相知,三观相合,于是慢慢产生了爱情。
毛岸英比刘松林年长九岁,对于结婚想法比较迫切,而刘松林这个花季少女就并不想这么早结婚,但是最终刘松林还是被毛岸英说服了。
1948年8月的某一天,毛岸英和刘松林一同去见毛泽东,征求这位父亲的意见。
毛泽东说:“你们俩都同意,我没有什么意见。你们俩接近,交谈,早已同我讲过了,我也早就同意了。结婚后,你们要好好工作,好好学习。”
父亲同意了,两个人都非常高兴。
谁知毛泽东突然问刘松林:“岸英是1922年出生的,你是哪一年出生的?”
刘松林也据实回答:“我是1931年出生的。”
毛泽东这一算,立即说道:“你还不到18周岁呀,过几个月满18周岁你们俩再结婚吧!反正我同意你们结婚,等一等好不好呀?”
两人勉强点了点头,像是同意了,不一会儿便离开了。
过了一会儿,毛岸英怒气冲冲地回到办公室:“爸,我们已经准备好了,明天结婚。”
毛泽东觉得有些突然,问道:“我不是告诉你们不要先结婚吗?”
毛岸英一听便急了,“我自己的事情还是我自己做主吧。岁数不到就结婚的人多着呢!”
“谁叫你是毛泽东的儿子呢!我们的纪律你不遵守谁遵守?我再说一遍,松林不满十八周岁你们就不能结婚!”
这场谈话以三个人要办喜事的欢乐为开场白,以毛岸英气的转身就走和毛泽东气的围着桌子绕三圈为结束语。
毛岸英回去后躺在床上大发怒气,越想心里越憋屈,最后还又哭又闹,像个没长大的孩子般,谁也劝不住。
毛泽东听说后,大步走到毛岸英门前,吼道:“毛岸英,你想干什么!”毛岸英立刻闭上了嘴,空气仿佛都安静了下来。
又过了几天,毛泽东在村边散步,走到试图躲开他的毛岸英,关切地问道:“结婚的事情想通了吗?”
毛岸英还是低着头,说道:“想通了。我们打算过年以后再结婚。”
毛泽东听到了令他满意的答案,心里顿感欣慰。“这才像我的儿子嘛。”
一年的时光如白煦过隙,转瞬即逝,毛泽东也举家进驻中南海。
1949年10月,刘松林也已满十八周岁。毛岸英和刘松林商定好结婚的日子,跑去告诉毛泽东,毛泽东同意了,两个人兴高采烈地开始筹备婚礼。
等到星期六的那一天,毛岸英和刘松林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婚礼。
婚礼完成后,毛泽东临别送给他们两人一件自己穿过的旧呢子大衣,并打趣道:“我没有别的东西送给你们,这件旧大衣,白天岸英穿上它抵御严寒,晚上就可以当被子盖,你们俩都有份。”
这样一件旧呢子大衣,居然是一位领导人送给自己儿子和儿媳的新婚礼物。一件大衣,代表着一位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浓烈的祝福,以及他对儿媳殷切的期盼和爱护。
两个人现实中的爱情一直延续到毛岸英二十八岁以身殉国的那一刻。
遵照毛泽东的嘱托,周围的所有人包括刘松林的母亲张文秋,都向刘松林隐瞒了毛岸英阵亡的噩耗。
直到毛岸英已经牺牲大约三年时间,她渐渐拨开了迷雾,迎来了这沉痛的真相。
刚开始,刘松林因丈夫临别时说的那些话并没有特别担心。时间久了,她总也等不到毛岸英的来信,也没有人再提起过他,好像这个人从人间蒸发了一样。
内心的疑惑一堆接着一堆,可纵然如此,刘松林也不敢去问问公公毛泽东。
一次偶然的机会,刘松林看到了这样一张照片:毛岸英身着朝鲜人民军服,站在大雪覆盖的山坡之上。
很显然,这是他们刚入朝鲜拍下来的。
面对刘松林对这张照片的提问,毛泽东也有些慌了。
他掐灭手里的烟,神色悲伤地望向刘松林,道:“我现在还记得,当年我和你们的开慧妈妈在离别之际,她送了我一程又一程。我对她说,我们很快就会再见面的,可她就是不回去,只是站在那里望着我。三年后,却传来她不幸的讯息。”
听到这些话的刘松林也知道事情的结果了。心像是被击碎了一般,只能扑在毛泽东膝上放声痛哭,哭声一下一下,击中这在场的每一个人的心,击中着这中南海的每一寸土地。
在国家利益面前,毛主席早将个人情绪抛之于外,对待子女也更是如此。可是谁又能真正地体会到他那份隐埋于心,闭口不谈的丧子之痛呢?
当年那场抗美援朝的战役,惨死了我们中国多少同胞,战士!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现今可能只会知道“197653”是一个数字,并没有什么深刻的感受,可是这代表着,我们中国将近20万的老百姓为了国家奉献出了自己最为宝贵的生命。
互相救赎,父女通书
自从刘松林得知毛岸英已故的讯息后,毛泽东也不忘给自己的儿媳安慰,他总是写信给她,频繁地寄出家书,信中也屡次称呼刘松林为女儿,还对她说道:“从今以后,你就是我的大女儿了!”
毛主席将刘松林视如己出,不仅关心她是否吃得饱穿得暖,还总是安慰她不要难过。
毛岸英在世的时候曾对刘松林说过希望她不要放弃学习,向着更好的方向去发展,做自己想要去做的事情。
1954年,刘松林高中毕业以后,向毛泽东提出想要出国深造的请求,毛主席批准她去了莫斯科大学数力系继续深造。
1957年,由于很多原因,刘松林申请转学回到中国,这一举动更是得到了毛主席的大力支持。
刘松林已经年近30,在当时算得上是大龄女青年了。毛主席心里更为捉急了,已经将刘松林视如己出的他衷心希望刘松林可以快些找到一个好的归宿,得到终身的幸福。
于是,他又寄信,写出他对刘松林赶紧找一个有为青年重新组建一个新的家庭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的殷切期盼。
时隔多年,刘松林还是未能放得下自己的那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一个小女孩情窦初开之际遇到了一个自己愿意托付终身的良人,两人相见,相识,相知,定情,走向婚礼的殿堂,新婚夫妻却因国家大义聚少离多,甚至最后天人永隔。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毛岸英始终是刘松林的意难平啊。
可是,毛岸英始终是毛岸英,刘松林也始终是刘松林。在国家有所需求之际,难逃自己身上所担的那一份责任,义无反顾。每个人都像是沧海一粟,始终都是历史长河的一粒沙,难逃命运,难避责任,儿女情长在国家利益的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这样,历史才会发展,时代才会进步。
刘松林再婚,毛泽东赠诗送礼金
在萌生了想给刘松林找对象这一想法以后,毛泽东也实实在在落实到行动上去了。在刘震将军的推荐之下,毛泽东为刘松林物色到了一个良人:空军学院教员——杨茂之。
杨茂之性格稳重,为人踏实,又有才干。在两人相处一段时间后,互生情愫,刘松林也终于放下了她积郁多年的心结。
1961年某一天,两人决定结婚,毛主席也大喜过望。
1962年,刘松林于杨茂之正式结婚。
毛泽东在这一天派人送去300元的礼金,当做刘松林的嫁妆。并将自己所写的诗词《卜算子·咏梅》和《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亲自书写送给刘松林。
后来,刘松林与杨茂之生了两儿两女,十分幸福。
刘松林晚年祭奠毛岸英
刘松林2006年第五次前往朝鲜为毛岸英扫墓。
鸭绿江边,寒风刺骨,刘松林再次踏上这片土地,走进中国驻朝鲜大使馆——这个抚慰包括岸英在内134名志愿军烈士亡魂的地方!
“岸英,我替爹来看你了!”
这里正是刘松林这么多年来魂牵梦萦的地方,毛岸英就在这里沉睡着。她明白自己年事已高,这一次可能是最后一次来看望毛岸英。
墓前,刘松林用手指反复抚摸着毛岸英的雕像,鼻子,眼,嘴巴,耳朵。两行清泪夺眶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