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里闯荡这些年,为着远离农村那个受穷的地方而拼搏,久了总会在某个时刻念及从前。老家的一蔬一饭、一草一木、还有村子西北角小巷深处那颗大槐树。不曾想,那个曾经无限厌弃的农家院,悄然变成一种情怀。
周末相约去吃农家饭时,三五好友点了那道柴火饭,菜上桌后,争先品尝,唇齿间的味道里,总想品出从前,农村的味道。
从前慢,农村的晨要靠鸡鸣叫醒,被窝里懒懒伸个懒腰,炕的另一端飘来烟火的味道。那是母亲用大锅煮饭。也许是小米粥,也许是玉米糊,也许是疙瘩汤,也许是大米粥,久了却总觉得腻歪。
农村从前,吃饭喜欢在院子里,有时候借着明亮的月光,有时候是在树影里,那样的日子敞亮。
还记得晚风中轻拂的槐花香,看中秋夜的月食,奶奶讲天狗吃月亮,讲如何用敲铜盆、敲锣打鼓吓唬天狗,其实都知道月亮还会出来的,一顿敲打只不过是形式。
小时候喜欢用自己并不太懂的太阳公转讲述月食,一顿饭讲不明白一个道理。还私下抱怨这农村老太忒笨了,解释不通。
在农村老家,大锅灶是在院子里。做饭直接就在露天,锅碗瓢盆,端出来,放进去,一顿饭里,尽是进进出出来来回回的忙碌。
最是想念,那道豆腐菜——槐花插豆腐。槐花洗净,沥在竹筐里,晾干。然后再把一些生的花生米、煮熟后晾干的黄豆用蒜臼子捣碎,一股脑儿放在大瓷碗里,拌上蒜泥、香油、酱油、醋、盐等佐料,调匀。
做法简单,“插”是农村方言,有着“搭配”的意思,和“插花鞋”里的那个“插”字有些类似。而“插”起来的豆腐菜,不油腻,吃起来清淡爽口。
勤快的三婶,每年都去山上摘槐花,做好槐花插豆腐总会给我们端来一碗。温温的,吃起来满是槐花的香气。
这道菜朋友圈晒了无数次,每每都被取笑说是猪食,其实他们何曾知道,这道猪食模样道农家饭,味和香都是浸透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