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电视剧《追光者》剧本论证会”在北京举行。论证会上,国家减灾委专家副主任、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电视剧处处长游海洋,文艺评论家李准,中广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编审高小立,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审查委员会专家李树声,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广电总局电视剧审查委员会专家刘淑欣,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戴清,北京市人民检察院调研员徐苏林等专家学者从剧本《追光者》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设置、艺术表达等方面进行深入研讨,并对进一步提升剧本创作质量、拍摄制作、宣传推广提出了建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祝燕南主持论证会。上海克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刘智、蓝天救援队创始人张勇队长、《追光者》项目总制片人钮继新、制片人王业勋、蒋霞波,编剧雷娟、李业茂以及上海辛迪加影视有限公司相关人员出席本次会议。
题材新颖,具备精神开掘的深度和力度
《追光者》着眼于新鲜的生活领域,以民间公益救援队为主题,讲述一群性格各异的年轻人走上公益救援道路的故事,展现了民间人道主义专业救援队伍在公益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讴歌时代英雄,弥补了影视艺术作品中民间公益救援题材的空白。
李京盛对作品的时代价值予以肯定:“题材具备精神开掘的深度和力度,这个特点让这部作品站在了现实题材价值表达的头部位置”。李准认为该题材突出了人类生命权利和生命尊严的平等,讴歌了时代,“民间的、自愿的、公益的救援队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物质生产和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的事情”。
此外,《追光者》集结了众多年轻人喜爱的元素,如漫画、职场、热血、温情、人道主义、公益、救援等。戴清指出,该剧充满人文情怀和理想主义色彩,具有比较崇高的价值观。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追光者》主创团队坚持原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发掘普通志愿者的真实故事来弘扬社会正能量。
在剧本创作之初,主创团队深入民间公益救援队——蓝天救援队的生活,与队员同吃同住,观摩国内外专家指导救援人员演习,零距离感受民间公益救援人员的辛苦,通过实地走访、人物访谈等调研形式保证了《追光者》情节与故事的真实性。
闪淳昌对剧情内容的全面性进行分析,指出剧本要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国家救援体制基础上进行创作,并认为该剧在突出民间救援的同时,也要表现出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专业救援队伍两支应急救援骨干力量。高小立对该剧聚焦于普通老百姓十分认同,“中国精神应该体现在最广大的中国人民、最普通的老百姓身上,越是普通民众、越是平凡事业、越是生活的细微处,就越能反映出‘中国精神’”。李树声则从国际传播的意义层面进行阐述,认为剧本中刻画的当代中国志愿者群体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与国际接轨,促进民间外交的全新形象代表。
同时,主创团队坚持剧本从群众中来,回到群众中去,计划部分演员选用救援队的真实人员。
追求在故事中的艺术性审美表达
《追光者》以追生命之光为价值导向,弘扬无私、博爱、奉献的时代精神,具有戏剧性强的题材优势,在艺术呈现上有较大空间。此外,该剧剧情呈现出惊险、悬念性强等特征,故事性较强。高小立表示,该作品具有艺术冲击力,“题材本身具备了灾难片的类型特质,后期的二度创作艺术冲击力、感染力会很大”。
同时,该剧通过戏剧技巧的加工让情节更为生动,在真实性的基础上追求审美表达的高度。徐苏林对该剧的创作手法进行了细致解读,“这部剧以全新人物形象为统领,精准设计了故事框架,在事件基础上,充分合理的建构情节,同时重视设置作品中的重大事件线索,使之充满悬疑性”。
对于剧本的后期修改,游海洋建议剧情应该更加紧凑,适当减少感情戏的比例,在制作中可以“一集多吃”,不仅在故事中体现救援科普知识,也可制作片花、急救演示等内容在片尾播放。李京盛对《追光者》的后期拍摄制作表示期待,“如果拍摄中能够有更精彩的画面呈现,是对电视剧艺术质量的提升,让作品具有审美表达的意义”。
轮值主编:朱新梅
后期编辑:莫 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