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既是一个时令节气,又是一个传统节日。一年一清明,一次一想念。经年累月,怀缅依旧, 年复一年,不变的是亲人之间的心灵碰撞。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1. 清明是这样的一个日子
相传周朝的天文学家,曾用土圭测日影法,确定了二十四节气,清明是其中之一。
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晋文公重耳为了纪念忠臣介子推,将清明节的第三天定为寒食节。由于清明与寒食节相隔很近,所以清明逐渐融入了寒食祭祖的习俗。
到了唐朝,唐玄宗直接将清明和寒食节打包,定为国家法定假日。
后来清明节逐渐吸取上巳节踏青的习俗,逐渐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节日。作为一个集节气和节日于一身的传统佳节。
清明节还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 春和景明,万物复苏,这是踏青好时节
如果说清明祭祀意味着缅怀与传承,那么踏青则表达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踏青也叫“踏春”“探春”“寻春”等。
《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古来素有三月拾花酿春之说,因此正是踏青出游的好时节。也算是“借墓游春”吧。
说踏春,那一定要到秀丽的四川绵山、中国清明节的发源地去一览芳华。
相传春秋之时,晋国贵族介子推,跟随晋公子重耳逃亡十余年,曾在饥饿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重耳吃。晋文公还国为君后,分封群臣,介子推不愿受赏,于是携老母隐居于绵山。
晋文公派人寻找,为逼迫介子推出山,采取放火烧山的办法,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柳树下。文公得知,悲愤交加,命将绵山改为介山。
人们常说,悠悠花草香,踏青清明里。被赋予人文底色的绵山,诗意盎然。
清明人们不仅踏青,还会玩各种好玩的游戏。荡秋千,放风筝,蹴鞠,斗鸡,还会折柳,插柳。这些习俗不仅给人们带去了欢乐,也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
3. 梨花风起正清明,万般风情
千古诗词,历代传诵,清明的美唯有诗词才能表达。
一幅幅清明的唯美画卷在唐诗宋词的风雅幽韵中展现。多少文人墨客,沉醉在这世间的惟妙景象之中。
清 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诗人赶上了雨纷纷,现在的清明依然是每次都下雨,可见中国古人之智慧。
破 阵 子 · 春 景
(宋)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春分清明相连,草色青青,杨柳依依,桃花梨花,竞相开放,正是一年最美好的时节。恰如人面桃花别样红。
寒 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伴随着岁月的流逝,介子推早已沉入历史长河,不过寒食所代表的人们对忠诚、廉洁、清明的敬仰,却是亘古不变的流传了下来。
木 兰 花 · 乙 卯 吴 兴 寒 食
(宋)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院子里月色清明,无数柳絮飞过。花过无影,又显得月光明而不亮,好像是月下看美人,美轮美奂,呈现出一种朦胧的意境。
4. 跨越思念与现实的距离,定格爱的瞬间
清明还是一个重要的祭祀节日,扫墓是清明节的重要习俗之一。清明前后,回乡祭扫祖先的礼俗,充分体现了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离别的思念随风化作雨,仿若山是故人眸,柳是纤纤手,道不尽对失去亲人的想念。
上小学的时候,每年的清明节,老师都要带领我们到烈士陵园去进行缅怀英烈的祭扫活动,庄重而神圣。
今年的清明格外特别。
因为一场疫情,今年的清明祭注定会显得格外清冷。但那些逝去的人,他们的生命,在我们的内心的纪念却是隆重的,长久的。因为不管是英勇殉职的医务工作者、民警以及那些坚守抗疫一线的人们,还是不幸去世的患者,他们在离开世界的过程中,都和病毒进行了顽强的抗争,他们都是英雄。
今日,全国哀悼。此刻,让我们一起缅怀,为逝去的同胞。愿逝者安息,愿生者奋发,愿祖国昌盛,向英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