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
长卿
陌上杨柳方竞春,塘中鲫鲥早成荫。
忽闻天公霹雳声,禽兽虫豸倒乾坤。
惊蛰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古时候称之为“启蛰”,标志着天气转暖,万物复苏,是仲春时节的开始,2020年惊蛰节气时间为3月5日(农历二月十二日)。
惊蛰吹响了春耕的号角,在农耕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古人云:“春雷响,万物长。”在疫情阴影笼罩下,全国人民被迫“蛰伏”在家,等一声“春雷”,静候万物复苏,云开疫散。
惊蛰三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此前,昆虫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故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一候 桃始华
桃,果名,花色红,是月始开。惊蛰之日,“桃始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乃闹春之始,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流水桃花,便勾引出千媚百态。
二候 仓庚鸣
庚,亦作鹒,黄鹂也。《诗》所谓“有鸣仓庚”是也。惊蛰后五日,“仓庚鸣”,仓庚就是黄鹂,黄鹂最早感春阳之气,嘤其鸣,求其友。仓为青,青为清,庚为更新,“昔我云别,仓庚载鸣”,文人由此也称它“离黄”,“离黄穿树语断续”就成了悲声。
三候 鹰化为鸠
鹰,蛰鸟也,鹞鹯之属;鸠,即今之布谷。再五日,“鹰化为鸠”,古人称“鸠”为布谷鸟,仲春时因“喙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到秋天,鸠再化为鹰。
惊蛰吃梨
惊蛰时节,乍暖还寒,除了注意防寒保暖,还因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此时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吃梨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以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特别适合在这个季节食用,所以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
吃梨有“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腑之阴”说法,无论生吃或熟食,于惊蛰日,都是一种寓食于节的民俗传承。食用时可采取生梨去核去皮后榨汁、生梨去核后蒸熟、切片后与冰糖、银耳等一起煮水等方式,川贝炖梨对咳嗽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因梨性质寒凉,不宜一次食用过多,否则反伤脾胃。对于脾胃虚寒或血糖偏高的人,不宜食用生梨。
在传统文化中,一般节日忌讳吃梨。但为什么惊蛰吃梨,这是“同音”的缘故。
我国劳动人民自古把惊蛰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
“梨”和“犁”同音,古人播种用的就是犁,所以,惊蛰吃梨是要提醒大家春天到了,要启犁去播种。
顺应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国二十四节气的重要内涵。惊蛰正是黄河中游历法源头地区春耕生产之时,“惊蛰黑牛开犁”就是其春耕生产开始的发令枪,是古代一种重要的仪式。
除了同音“犁”,梨还谐音哪个字呢?没错就是“离”。
惊蛰吃梨,有“离家创业”之意。古时候闻名海内的晋商渠家,先祖渠济是上党长子县人(今山西长治),明代洪武初年,带着信、义两个儿子,用上党的潞麻与梨倒换祁县的粗布、红枣,往返两地间从中赢利,天长日久有了积蓄,在祁县城定居下来。
雍正年间,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惊蛰之日,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后说,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定居祁县。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将开设的字号取名“长源厚”。
后来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再后来惊蛰日也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惊蛰吃梨还可让虫害远离庄稼,保全年的好收成。“惊蛰”最初叫“启蛰”。先秦文献《夏小正》便有“传正月启蛰,言始发蛰也。”古人观察天象、物候现象是细致的。比如昆虫的孟春始振、仲春咸动、秋分坯户、霜降咸俯都十分符合黄河中游物候发生规律。
惊蛰养生
冬去春来,寒气始退,乍暖还寒,此时人们的机体调节功能远远跟不上天气的变化,若稍不注意,伤风感冒就会乘虚而入。因此,惊蛰节气仍要注意保暖,不要急于脱冬衣,最好适当“春捂”。
“春捂”是传统的养生之道,建议 “捂”两头,即重点照顾好“头和脚”,这样可以避免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在此提醒老年人注意保暖,冷暖交替会导致心血管疾病高发。
惊蛰诗词
春晴泛舟
陆游
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
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
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柳丝摇麴尘。
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
观田家
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物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秦娥月
范成大
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
初惊蛰。鹁鸠鸣怒,绿杨风急。
玉炉烟重香罗浥。
拂墙浓杏燕支湿。
燕支湿。
花梢缺处,画楼人立。
水龙吟 · 寿族父瑞 堂是日惊蛰
吴存
今朝蛰户初开,一声雷唤苍龙起。
吾宗仙猛,当年乘此,遨游人世。
玉颊银须,胡麻饭饱,九霞觞醉。
爱青青门外,万丝杨柳,都捻作,长生缕。
七十三年闲眼,阅人间几多兴废。
酸碱嚼破,如今翻觉,淡中有味。
总把余年,载松长竹,种兰培桂。
待与翁同看,上元甲子,太平春霁。
春天来了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的到来意味着仲春的开始,当春天第一声雷响起时,冬眠的动物会被惊醒。
惊蛰之后,春暖花开、草长莺飞。让我们静候一声“春雷”,凛冬会结束,疫情将离去!雷火之下,终究会驱除瘟疫。
届时,海晏河清,万物灼生,百业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