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起重大案件侦破!事发地南京。
这本是一起旧案,时间可谓久远,整整28年,许多人等待太久,或许认为真相已渺茫,或许罪犯也已认定已此生安枕无忧。
然而在抗击疫情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案件破了。
细心的人会发现,警方通报很短,但有两件事耐人寻味:
一、 又是在疫情防控期间破案
武汉“封城”到1月22日,正好满30天。随着疫情变化,国内大多数城市也减少了人员流动,并且进行了高密度的人员核查。
对于犯罪嫌疑人来说,这简直就是一场噩梦,很多陈年积案在这场抗疫战中完成终结,一些嫌犯实在躲无可躲干脆投案自首。
二、 警方又一次提到了大数据
大数据破案已经不是新鲜事,2019年,轰动全国“女魔头”劳荣枝案,就是通过大数据锁定了她的踪迹,让沉寂23年的案件真相大白。
按照警方公开的审讯记录,劳荣枝为了“躲避”追捕,曾经整过容,但不管动刀,还是容貌发生变化,在大数据面前这些“伪装”不管用。
这一次南医大杀人案,大数据、DNA技术又立功了!
很多人会发现,现在可能是所有潜逃罪犯瑟瑟发抖的时候了。随着新技术的运营,未来可能大部分悬案,都会又一个真相。
父母心碎,每年互相搀扶问最新进展
南京医学院这起案件,很多南京人应该记得,因为当时轰动全城。
1992年3月24日,现已更名南京医科大学的南京医学院,发生一起恶性案件。受害者是女大学生林某。
至今,林某的网上贴吧中,仍然有关于这起案件的描述。
案发时是一个雨天,林某在校园中被发现,尸体完整,头朝下被按在学校下水道里。
警方在通报中对罪犯的行为用了2个字:残忍。
虽然没有更多的案件细节透露,但是很多人联想到了4年之后的另一起案件:1996年的“南大碎尸案”。
这起案件受害人为南京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一年级女生刁某。
刁某失踪9天后,被一名清洁工发现,根据后来警方调查,凶手为了消灭作案痕迹,将遗体煮熟,切割成2000多碎片,抛洒在南京多个地方。
南京警方动用大量警力进行搜索,但至今该案未破。
很多人猜测,南京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和南京医学院,距离很近,作案手段都很残忍,不是同一人所为?
南京医学院林某遇害,同样令人心碎。
案发后,有民警曾经写了一篇文章《难以释怀》,里面提到了一个细节,女孩林某的父母,每年的3月24日,都会互相搀扶着到校园里去,默默去悼念女儿,然后再去警方那里,问有没有进展。
一次次的失望而归,对于如今已是头发斑白的父母来说,痛苦可想而知。
南京警方一直没有放弃追捕。
那位民警的话,代表了当时警方的一个承诺:“也许直到真相水落石出的那一天,才能真正释怀。”
如今,林某父亲已经去世,案件侦破可以告慰一个破碎的家庭了。
DNA立功,嫌犯住所不足案发地5公里
根据江苏警方通报,最近一个月,疫情防控期间,全省一共抓了481名在逃人员。
南医女生遇害的犯罪嫌疑人麻某某,就在其中。
麻某某是通过DNA比对后被抓获。一名网友的描述,麻某某落网很 “巧合”。当时他的一名亲戚因为其他案件,被警方提取了DNA检材,结果在数据库中比对时,最终锁定了麻某某。
28年来,麻某某一直居住在南京市石鼓路,离命案发生地不到5公里。
事实上,案发后警方就已经注意到他,但是苦于证据不充分。
当时警方动用了全部可能的侦破手段,比如,走访、悬赏,甚至模拟了嫌疑人的画像。但一直没找到真凶。
DNA技术不是今天才有,为何现在开始发挥作用?
首先,DNA技术也是最近几年经过验证后,进入了刑侦技术手段,比如白银、包头作案,潜逃了28年的高承勇,也是最近才通过DNA比对落网,另外,一项侦破技术的成熟,不仅是技术,背后也要考虑伦理、法理等其他因素。
其次,案件侦破是一个世界难题。电影中的超级侦探只是艺术演绎,在现实中,所有国家的警方都会有一个“破案率”。
1979年-1986年轰动美国的“金州杀手”,经过30多年才找到凶手;韩国的“华城连环杀人案”,也是33年后侦破。
有了DNA技术也不是一次检验就通过,韩国这起连环杀人案,经过了反复的DNA比对才最终确认了凶手。
大数据,究竟是怎么破案的?
疫情防控期间,国内各地都传来好消息,一大批陈年旧案被侦破。
比如,内蒙古巴彦卓尔抓了2名命案逃犯,两个人都潜逃了26年之久。让两名嫌犯落网的原因,也是大数据。
那么大数据究竟是怎么“破案”呢?
2019年7月,扬子晚报队江苏高邮市的“数据赋能”系统进行了采访,从中可以还原大数据的基本工作原理。
从实战流程中可以看到,一起案件发生后,警方会迅速进行2方面工作:1、找视频;2、找图片。
通过视频、图片资源锁定嫌犯目标,然后进入各类信息库、监控系统,对嫌犯进行身份确认、轨迹追踪;
这些信息反馈无误后,警方进行人脸布控、现场抓捕。
大数据能够发挥作用,离不开3个条件,一是离不开遍布的“天眼”系统,其次是精准的人脸识别技术,再次是数据关联、检索、比对技术。
举个简单的例子,以前有嫌疑人潜逃,警方找到他需要花6个月时间,上百名警力,而且即使有视频监控,也要一帧一帧寻找蛛丝马迹,用上了检索、比对技术后,1个人就可以迅速在海量信息中找到。
人脸识别技术到底有多强大?重庆警方破获的一起案件时,手里只有一张13年前的黑白照片,但是通过大数据技术,发现一个在舞厅工作的舞蹈教练匹配度很高,经过侦查后发现就是犯罪嫌疑人。
重庆南岸警方也曾公布一组数据,以前盗窃车内物品的破案率为5%,有了大数据后,可以达到61%。
综合封面新闻、红星新闻、央视新闻、重庆晨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