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华预防医学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专家组通过回顾2月11日前发表的文献,并经讨论,发布了目前对新冠病毒肺炎流行的最新认识。
目前认为:
1.新冠病毒病毒最初来源为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最原始的宿主为中华菊头蝠,穿山甲为潜在动物宿主。
2. 未发现新冠病毒有明显变异,但未来有可能发生突变与重组,毒性或增强或减弱。
3.当前的传染源主要是新冠病毒感染者,其中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会造成传染。此外有研究显示,潜伏期、恢复期患者也可能存在一定传染性。
4.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仍是传播的主要途径,此外还存在粪-口传播风险,气溶胶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还有待研究证实。
5.不同年龄人群普遍易感,其中老年人和患有哮喘、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人感染病毒的风险可能增加。
6.平均潜伏期5.2天,流行初期基本再生数(R0)为2.2,即每例患者平均将感染传给2.2个人。不过随着防控措施的实施,R0也会发生变化。
7.患者多数表现为普通型和轻型,全国新冠病毒肺炎病死率为2.38%,武汉市病死率为4.05%。诊断时间越晚(发病至诊断时间超过5天),死亡风险越高。
8.合并基础疾病的老年男性病死率较高。
9. 发热和咳嗽是最常见症状。截止1月29日前的1099例确诊患者分析可见,50%入院时胸部CT表现为毛玻璃样阴影;5%的患者需要在ICU接受治疗。
10.当前防控要点包括完善疫情信息监测、隔离诊治传染源、加快疑似病例诊断、规范密切接触者管理、重视聚集性疫情防控和院内感染防控、关注返程人员的疫情防控和加强社区防控。
来源:中华预防医学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专家组.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的最新认识.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0, 41(2): 139-144.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欢迎购买《中国循环杂志》指南增刊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
《中国循环杂志》指南专刊,邀请来自国内各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对过去一年近 30 个重要指南进行了详尽解读,愿能为广大心血管医生带来新知识、新理念、新思维。点击查看内容
长按图片,显示识别二维码,或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购买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