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记忆承载,欢迎关注阅读全文。
这是网上流传的一张图,北京的某个食堂吧。
有部分单位开工了,但是按照规定,中午吃饭的时候,单人单桌,间隔两米,不许交头接耳,吃完就走,不得逗留。
不仅如此,而且全程有人监督,这个感觉像什么呢?
像极了高考。
有人说,你看,有吃饭看手机的,这属于作弊。
其实规定严格的话,这种情况下吃饭,是不可以玩手机的。
进餐前,要用含酒精的消毒洗手液洗手,全程进餐手不可以触碰食物,吃完后,再次洗手,离开。
离开后,才可以玩手机。
因为手机最不干净,你平日里成天摸,也许沾染了病毒,你一边吃,一边玩,确实有传染的风险。
还有人说,给别人夹菜,算不算打小抄。
这都是废话。
间距两米,你能夹么?看都不许你看别人的餐盘。
看着不近人情,看着是特事特办,实际上,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
我们的文化里面有太多扎堆,太多热闹,人与人的距离太近了。
孔子怎么说的?
近则不逊。
距离太近,就没有规矩,没有原则了。
我们特别喜欢搞小团体,搞山头,不尊重规矩,都是这种文化氛围下的产物。
我曾经对比过国企与外企的聚餐文化。
有两个非常大的不同。
外企吃饭前,会问你,要不要去,这不是客气,而是真随意,你不要去,就不去好了。
当然,这个外企不包含日企,日企和我们是一样的风格。
但我们吃饭,那就是工作的一部分,他不会问你要不要去,他只会通知你,今晚聚餐。
默认选项就一个,去。
不去,有很多问题的,吃饭都不积极,这人肯定有问题。
如果真有公事,也许还能推,但如果为了私事,别人会告诉你,家家都有情况,就你特殊么,所以你不去也得去。
否则会得罪一大片。
第二个差别在于饮酒。
外企都是随意,因为自助餐居多。你哪怕全程喝饮料,拿着饮料和人家干杯,都随便你。
我没有遇见过被老外灌酒这种事。
但我们就不是这样。
酒不是一种饮料,它成了战斗力的指标,甚至是身份的体现。
酒量根本不重要,你要体现的是胆量,尤其是身处下位。
前段时间,某个浙大的教授,在网上掰扯,说本门弟子录用的标准之一是高度白酒,一次半斤。
他认为,没有酒量也能强喝半斤,是胆量的体现,这才是战斗力,执行力,这样的学生,跟他读研才靠谱。
我曾经写过文章,这哥们从头到尾,在瞎BB,但你拿他,还真没辙。
文化它不是一天形成的,那是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形成的。
比如扎堆,吃饭的时候要热闹,说话大声,烘托气氛,灌酒,等等。
你看十几天前,那时候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严重性,还大大咧咧,还准备串门走亲戚聚会。
直到现在,发现多起传染都是聚会引发。
所以瘟疫,有时候也是一种改变的契机。
日本人平日里没事也戴口罩,自己平常感冒了也带口罩,怕口气重,影响公共空间的气味,也戴口罩。
这个习惯非常好,这才叫彼此尊重。
我在想,如果这个瘟疫,爆发在日本,估计根本闹不出这么大动静。
很可能最初那几个人自觉戴口罩,迅速就停止传播了。
因为日本人特别怕麻烦别人,特别怕给别人带来不便。
这就是昨天我们说,为什么那个日本负责撤侨的官员,轻生的很重要一个原因。
我们看着撤侨的人里面有几个被传染的,是意外,是小事。
他看着就是添了麻烦,就是羞愧,就是失职,就是自责,甚至轻生了。
在我们与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是因为习惯的不同,带来了很多误会。
比如我们的大妈,在游轮上扎堆,大声喧闹,抢食物,占位子。
她们也许兴高采烈,但在人家看来,安静是一种美,安静是一种修养。
我们自己人,其实明白,这里面也不见得是我们的人,有多大的问题。
很多时候,是误会。
但你总得融入呀,你总得有一天,消除这种误会。
你去观察下,发达国家,人与人之间大都是保持距离的,无论日本,还是欧美。
尊重个体,保持距离,是好事,也是我们迟早要进入的社会形态。
我们早晚有一天,也会变成发达国家,我们早晚有一天,会被大部分国家免签,会和这个世界的交流越来越密切。
如果这次瘟疫,能让我们多学一些规矩,减去一些旧习俗,或许,就是它带来的长远利好之一。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记忆承载,欢迎关注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