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夏秋冬同。”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首,既是节气,也是节日。立,生之伊始,春,生之希望。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
立春三候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立春有三候:
初候,东风解冻。
冻结于冬,遇春风而解散。不曰春,而曰东者,《吕氏春秋》曰:“东方属木,木,火母也。然气温,故解冻。”
二候,蛰虫始振。
蛰藏也,振动也,密藏之虫因气至而皆苏动之矣。鲍氏曰,动而未出,至二月乃大惊而走也。
三候,鱼陟负冰。
陟,言积,升也,高也。鱼陟,负冰陟升也。鱼当盛寒伏水底,而遂暖至正月,阳气至则上游而近冰,故曰负。
立春习俗
立春乃“二十四节气”之首,“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在古代传统农业社会时期,人们相当重视立春。早在上古时期,我国一些地方便传承着以立春岁首拜神祭祖、纳福祈年、驱邪攘灾、除旧布新等为主题的节庆活动,这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不仅构成了后世岁首节庆的雏型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遗存至今。
立春祭
任何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均具有浓厚的节日祭祀的色彩,并具有一套或简单、或繁复的祭祀礼仪。古时在许多地区,立春要祭祀祖先。
如广东《新安县志》载:“民间以是日有事于祖祠”。现今立春日迎春虽不如从前隆重,但立春这天寄托着人们的希望,仍有一些民俗遗存。
立春祭活动内容包括祭春神(主管农事的春神句芒亦称芒神)、太岁、土地等众神,还有鞭春牛、迎春、探春、咬春等活动。
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
立春后,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外出游春,俗称出城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立春食俗
杜甫流域西南之际,曾在立春日回忆起长安和洛阳的繁华:“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辛弃疾在南渡之后过的第一个立春,生活尚未安定,于是很遗憾地写下“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立春之日,吃一些属于春天的食物:
春盘
春盘是立春饮食风俗之一,将春盘馈送亲友或自食取迎春之意。盘里主要有:果品、蔬菜、糖果、饼、饵五种,其中蔬菜主要有:豆芽、萝卜、韭菜、菠菜、生菜、豆子、鸡蛋、土豆丝。
田艾籺
田艾籺是春季常见的时令食品。在开春时节,万物复苏,草长莺飞,正是春耕的田野上田艾生长的全盛时期,田艾约10厘米高,叶子是粉绿色的,花朵白中间绿,全身长满绒毛。
据《食物本草》里介绍,田艾具有祛湿,暖胃,清肠等功效。田艾籺也是拜神的节令贡品,祈祷风调雨顺。
春饼
春饼是面粉烙制的薄饼,一般要卷菜而食。最早,春饼与菜放在一个盘子里,成为“春盘”。宋《岁时广记》引唐《四时宝镜》载:“立春日食萝菔、春饼、生菜,号春盘。”
春卷
《岁时广记》:“京师富贵人家造面蚕,名曰‘探官蚕’。又因立春日做此,故又称‘探春蚕’。”
咬春
“咬春”即吃萝卜。明《酌中志》:“立春之时,无贵贱嚼罗卜,曰‘咬春’。”
立春读诗
·
立春日晨起对积雪
唐·张九龄
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
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
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
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
立春日酬钱员外曲江同行见赠
唐·白居易
下直遇春日,垂鞭出禁闱。
两人携手语,十里看山归。
柳色早黄浅,水文新绿微。
风光向晚好,车马近南稀。
机尽笑相顾,不惊鸥鹭飞。
立春
宋·晁冲之
巧胜金花真乐事,堆盘细菜亦宜人。
自惭白发嘲吾老,不上谯门看打春。
立春古律
南宋·朱淑真
停杯不饮待春来,和气先春动六街。
生菜乍挑宜卷饼,罗幡旋剪称联钗。
休论残腊千重恨,管入新年百事谐。
从此对花并对景,尽拘风月入诗怀。
立春到,花儿俏,含苞待放竞妖娆;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春是春潮,春是希望。
立春风景好,燕子筑巢刚开忙。绿芽初长现茂盛,万物生长趁春旺。
2020年,愿国泰民安,愿君珍惜每一秒春光,立春快乐!前途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