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初四初五,《寻情记》张芬、李新和丰奇、粟章两组记者分别进入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急诊科和郴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隔离病区,用镜头记录下抗疫第一线的48小时。
形形色色的病人,有人恐慌,有人回避病情,有人生死一线,当遇上重症加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人,医护人员如何从死神手中抢回生命?医护突击队队员进入隔离病区前又将面临怎样的情感抉择?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急诊科护士的战“役”故事
最近两周去过武汉吗?
家里有人去过武汉吗?
接触过去过武汉的人吗?
这几个问题,是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急诊科护士曾佳一天中会问上几百次的问题。
春节期间,门诊关闭,急诊科所有病人进医院的唯一入口,这个冬天,作为医院的第一道闸门,急诊科迎来了新的敌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为此,湘雅三医院专门设立了发热预检分诊处。将有可能的感染的肺炎病人分流。
曾佳坦言,其实现在的医院是个很危险的地方,如果没有发热, 没有武汉接触史的大家,最安全的措施就是呆在家中,居家隔离观察。如果不是危急重症的疾病,最好不要到医院来。因为医院有很多病人,害怕会引起交叉感染。
生病的人说自己没病
没生病的人说自己病了
这种古怪逻辑,曾佳也没想明白怎么回事。当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感染的人是少数,自己吓自己的人是多数。
老百姓可以选择站在身边的人
但是医护人员只能站在患者身边
每年春节
急诊科都有人
24小时待命
曾佳来急诊科8年
这8年过年她都在值班
她不觉失落,只觉平常
但今年的春节
对于所有医护人员来说 不平常
这可能是她们最难的一个春节
一套防护衣一穿就是8小时
喝水上厕所都得憋着
因为穿的防护服脱掉之后就不能继续使用了
但为了节约时间、节约物资
医护人员放弃了个人的需求
这都不算什么
最难的是安置
重症加疑似新型冠状病毒
感染的肺炎患者
放置专门隔离区病人无法及时抢救
放置抢救室又怕有传染风险
到底怎么做
医护人员也很难
65岁的张嗲,被安排在距离抢救室不到50米的单间里隔离,是否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下午才能出结果。但曾佳很忧心,张嗲的呼吸并不顺畅,这类病人的生死在一线之间。
疫情的现实是医护人员都在超负荷工作,但防护服、护目镜、N95口罩却没有办法保证到每一位医护人员。
那些潜在风险,医护人员都在赤身相抗。但抢救室里危重病人的免疫力都不足以抵抗新型冠状病毒。谁也不敢冒险把张嗲放进抢救室。好在结果比预计的早出来两小时。
检测结果阴性,上一秒曾佳才松了一口气,下一秒就被告知张嗲陷入了深度昏迷,情况似乎有些不妙。
此刻,时间就是一切,没有时间深思熟虑,医护人员要马上做出判断,隔离间医疗设备不足,必须马上转入抢救室。
有序与慌乱
重生与死亡
医护人员的呼唤
家人的呼唤
没有一丝迟疑的救治开始进行
这里是离生命最近的地方
生死有时只在一线之间
签字、插管、颈静脉置管
10分钟,医生从死神手中抢回了张嗲的生命
生命体征回归平稳
曾佳和同事们倒吸一口凉气
幸亏不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
如果是,一方面是没有足够的防护服
给抢救室的医护人员
另外是做隔离措施又会耽误救治时间
吃饭的时候
是医护人员稍微能放松下的时刻
采访当天是初四
大年30的火锅却仍放在桌上
还有几个昨天的剩的冷菜
大家也顾不了那么多
夹着就放进了嘴里
疫情期间
医护人员的不拘小节令人惊叹
他们多数都认为自己百毒不侵
8个多月的护士
没有加餐 没有优待
大家都站在一起 站在一线
共同抗“疫”
10分钟不到
大家匆匆结束用餐
急症室里
曾佳又接了一个重症病人
在忙着安排新进的急诊病人时
旁边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这个人是他的丈夫廖培强
他也是湘雅三医院的一名医生
从过年那天开始
夫妻俩因为疫情都格外忙碌
廖培强经常在晚上做手术
而曾佳白天几乎没有停歇
同住一个屋檐下
这几天两人却没有怎么好好的说过话
待曾佳安排妥当病人
廖培强才上前进行搭话
两人原本是同一科室
办公室恋情夫妻不能同科室
婚后曾佳调到了急诊科
不到200米距离
夫妻两却极少在医院遇见
一句注意安全
夫妻匆匆别过
春节期间两人基本都不在家
家中基本上是廖妈妈在照顾
对于儿子、儿媳的工作
廖妈妈早已习惯
网上流行一句话
如果说人间有天使
那一定是医生的样子
在五岁的儿子轩轩眼里
他的爸爸妈妈就是天使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里
每个人都在不停的忙碌着
各在其岗
各司其职
这是曾佳和她的同仁们2020的春节
疫情带来的恐慌还在
但不要忘了那些暖心的瞬间
曾佳和丈夫在急诊室相遇的那刻
那条发来自愿取消休假的短信
那只搭在保安大叔肩上以表安慰的手
那个为医护人员送饭的餐馆老板
......
如果2020的开端让你觉得不顺
那让我们努力
让它有个圆满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