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到底是什么?我狭隘认为,就是家人团聚,享受幸福的人情味。
接上一篇《在外打了一年工,回农村老家过年,大家都在玩什么》。
有观点称“中国传统节日只是存留于儿时的记忆里”,这个观点有点道理。其实节日味道逐渐变淡的何止春节,元宵、端午、七夕、中秋等传统节日在我们的生活中日益淡化,另外像光棍节、圣诞节等购物节反而更吸引人。
为此我特意问过还在上小学的外甥们,他们对春节无比向往,因为:能放假,然后跟哥哥姐姐爸爸妈妈一起玩,吃好吃的,还可以买玩具跟新衣服。
这跟我们小时候的想法好像没什么区别啊!以前过年享受物质占主导,因为一年到头,平常以吃饱为主,衣服穿哥哥穿剩下的。过年的时候,新年新气象,吃有肉、穿新衣、买玩具,一切是那么地理所当然。永远也忘不了,拿到新玩具那一刻的喜悦!
于现在而言,物质上的满足感,平常就能达到,想要什么直接就买了。另一方面,过年回家,亲戚朋友聚会,比成绩比事业比对象,或者被长辈催婚催育,或者是被长辈唠叨嫌弃。明明知道都是为了自己好,还是会感觉这份爱太很沉重啊!
年夜饭
跟朋友们聊起过年的事,感叹要不是过年放假时间长,都不想过年了,平常抽空回家陪陪父母就挺好。过年在家跟平常的感觉没什么区别,但是过年的时候要干的事情很多,像什么大扫除、贴对联、祭祖、拜年……
其实这些更是一种春节的仪式感,小时候特别爱参与,长大之后,不知道是变懒了还是生活压力太大了,宁可多一点安静休息的时间。但我还是特别怀念小时候,年味浓郁的时光,刻在记忆里的有腊鱼和肉丸子。
在农村,腊月十五前后,就得置办年货了,因为再晚一点,东西都得涨价。当时有骑摩托车的,有骑自行车的,还有拉板车的,相同的是都会拿上几个蛇皮袋装货物,而且肯定会来回买几趟。
这时候放寒假了,一家人到附近稍微大一点的街上,一人买一身新衣服,但是不立马穿,必须放到年30晚上,洗完澡,再穿上。老家习俗是初四之前不让洗澡,年30晚上还必须洗澡。
采购食物是工作重点,先买大量的猪肉和鱼,回家腌制晾晒,制作腊鱼腊肉。其实这时候,就开始打牙祭了,大概10几条鱼吧,鱼头晒干了很难吃,全部拿来做鱼头汤。这都不用母亲下厨,父亲直接就做了。
晾晒腊鱼
拿清水煮鱼头,放生姜大蒜等作料,现在想起来那鱼头汤真心鲜美啊!另一个定格的画面就是父亲,吃着鱼头,喝着白酒。
另外买一些饼干糖果,害怕没等到过年就被我们消灭了,爷爷会先藏起来等到除夕看春晚的时候拿出来。现在想想都觉得爷爷是个藏东西的高手。我跟姐姐在家找半个月都没找到,最后吃的时候,发现爷爷竟然把饼干藏米缸里了。
没有手机,没有电脑,好玩的事情还是很多。春晚是一定会看的,跟有吸引力的是放炮竹,甚至感觉鞭炮之后的硝烟味很好闻。吃饱了,还会跟小伙伴们去湖边放野火……
放鞭炮
过年干的事情好像没有变化,只是长大了,我们变成那些买礼物送礼物的人了。还是很期待过年,期待看到家里的小孩们,如同我小时候那般渴望玩具和陪伴的表情。
你们期待过年吗?
欢迎留言加关注。